上周,一名林姓民众上载短片,揭露一名中年清洁工R先生,居住在锦茂区19A座组屋后垃圾处理站。正因为他拍摄的短片引起民众关注和议论,也使该区负责议员迪舒沙和建屋发展局注意到问题,立即为R先生安排临时住所,摆脱近两年住在不卫生环境的生活。

荷兰-武吉知马集选区议员迪舒沙,后来在个人脸书贴文,解释R先生在一年前已接洽建屋局申请租用组屋。近数周来,自己和服务团队也见了R先生不下数次。除了帮R先生申请社区财务援助,也敦促该区市镇会需继续聘请R先生,确保后者有稳定收入。

不过,迪舒沙却认为,林姓民众拍摄的影片反映“不全面”的事实,其选区团队在背后默默耕耘社区工作,但是“往往上载一段视频很简单就能引起负面情绪,却不能反映事实全貌。”他不忘指出,R先生也透露,自己不清楚有关短片的拍摄目的。

在帖文中,迪舒沙并没有感谢因为关心老伯身体状况而录影的林姓民众,也没有感谢广传短片的社交媒体平台。贴文内容主要作出回应,强调本身和服务团队并没有忽略对其选区弱势群体的关注。

人手一机  人人可记录社区发生大小事

在迪舒沙抱怨上载一段短片很容易引起负面情绪,但他似乎也没考量到,如今人手一机,任何社区民众看到一些引起注意的事物,可能情不自禁“鸡婆“一点去关心一下。自然而然,就会掏出手机录影。如今,摄影和记录,已经不是记者的专项,任何老百姓只要有手机,都成为社区故事乃至历史见证的一部分。

录短片的民众,或许也和你我一样,只不过他在放工回家时,可能多注意下这名在垃圾站进出的老伯,趋前和老伯”八卦“一下,一问之下才知不得了,老伯在垃圾站住了两年!于是林姓民众脑中想到的,可能是帮老伯拍个短片,再上载到脸书,看看能不能引起热心人士乃至有关当局的注意,来帮帮这老伯。

但是,相比下民众又不是专业记者,他们只是当下路过,动了恻隐之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拿起手机记录下他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事。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向记者一样,知道可以联系哪些相关政府部门去求证事实。短片很快上载出街,但是其他民众怎么诠释这短片,是林姓民众没办法控制的。

事件广传  当局立即回应

也许,林姓民众帮老伯拍短片,也是出于善意,希望有更多人关心,也许有能力的人可以为他伸出援手。建屋局和议员也很快作出回应,马上告知公众已经为R先生做了什么,至少到最后,民众对于当局如何处理R先生的案例,是知情的。

如果没有民众关心R先生的死活,没有人愿意多关心社区里需要帮忙的老弱妇孺、哪些邻里需要帮助,每个社区民众都自扫门前雪,对于弱势群体处境、对于社区议题不闻不问,那么我们的社区还有何甘榜精神可言?又如何打造和谐社会?

或许,议员迪舒沙还应该感谢这名林姓民众,甚至该好好表扬他对社区民众的热心关怀,不要浇熄了一名普通民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爱心。

You May Also Like

Over 1,000 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 open during Lunar New Year holidays

1,014 general practitioner (GP) clinics will be open during the Lunar New…

COVID-19 infected female SMRT staff is actually Service Ambassador at Bishan station

Of the 305 new cases of COVID-19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小学华文课本歌颂李光耀为“伟大的园丁”

脸书专页獅子島上: 新加坡人生活日記,前日发布一则照片,照片是华文小学二年级教科书的内页,内容和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有关。 作者提到:尽管新加坡建国领导之一李光耀,生前嘱咐不要在他身故之后有任何的造神。但是,新加坡华语小二年级的教科书,带点疑似“造神”的形态。 有关题为《伟大的园丁》的小学课本文章内容如下: 很多年前,他在荷兰村种下了一棵黄牛木。后来,他每年都会在这个小岛上种下一棵树。 现在,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变成了大大的花园,到处都有高大的树木,遍地开满鲜艳的花朵。 我们住在这个美丽的岛国。我们热爱这个美丽的花园。我们感谢这位伟大的园丁,他就是见过总理–李光耀先生! 贴文作者提到,如果他有小孩的话,会教导他或她,建立新加坡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其实早在2016年3月,《海峡时报》刊载一则《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旗帜》的文章,配图是由110名17至35岁新加坡人用4877块印有国旗的擦胶,拼成高3.1米宽2.3米的李光耀肖像。 这种吹捧和造神行为,就连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都受不了,当时让她直接宣告罢写《海时》专栏。 李玮玲直言这样的描绘,想起1976年隨父亲访问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中国,中方安排大批孩子在街上列队欢迎。但是李光耀则不甚认同,曾指出新加坡人“不习惯面对过度、不自然发出的情感。”  …

骨痛热症今年夺20人命 创12年最高

根据环境局的资讯,过去两周再有两人因骨痛热症离世,使得今年累积因骨痛热症病例死亡的人数达到20人。 环境局官网显示,过去五周的骨痛热症个案有持续攀升迹象,而上周的骨痛热症病例攀升至377宗,截至本月16日,当局迄今已累积接获1万4327宗的骨痛热症个案通报。 当局记录中,2005年的死亡病例最高,多达25起,以及2007年累积多达24起。2013年病例多达2万2000夺起,夺命病例达8人。 近期因感染上述病症离世的病患年龄为52岁和78岁,而20宗死亡病例中,病患年龄介于45至94岁。 上月13日,本地资深华乐指挥林亚历,也因为骨痛热症病情恶化逝世,享年69岁。 卫生部发言人指尽管多数骨痛热症病患都能痊愈,惟年长或有病在身病患则面对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更高风险。 环境局官网资料也显示,伊蚊数量在10月比前个月增长32巴仙,同时,在居家地区发现的孑孓繁殖点也增加55巴仙之多。 当局指2013和2015年年底,都出现感染病例增加的迹象,故此当局推测明年病例可能增加,故此呼吁各界做好防护工作,包括清楚居家周遭的积水避免蚊虫滋生等。 截至本月19日,当局发现83个活跃骨痛热症集中区,包括六个最大的集中区为蔡厝港Avenue 2、Jalan Grisek, El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