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叔满载着东西,推着轮椅缓缓而行,看到这一幕一位外籍工友毅然放下手头工作,推着老人家到诺维娜广场Velocity。见到这一幕的网友备受感动,在天桥下拍下照片,将温馨分享到网上。

署名Nicola Peck的网友于周二(11月5日),在脸书上分享了这一幕。

他指出,当时在人行天桥上,看到诺维娜教堂附近,汤申路靠近法院巷工地的一名外籍工人,突然刚下工作走出工地。原来他是在看到一名经常在诺维娜广场,坐在轮椅上进行乞讨的老伯经过现场时,毅然趋前主动帮忙推着轮椅,将老人家送到目的地去。

这一幕令网友感动非常,他在帖文写道“你是否知道,有多少拥有更好的教育背景,且来自更好社会经济环境的人士会做这些?这些人值得我们的支持。”

“他们应该享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更高的酬薪。最重要的,他们值得我们尊重。”

网民们纷纷认同其说法,并展现的是人性。

他们也指出,这不仅限于外国员工,但是有些从事低收入工作者,都反而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You May Also Like

Chee Hong Tat: “Zero tolerance” for abuse of public transport workers

The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for Public Transport, Chee Hong Tat, mentioned…

Aviva Singapore set to reach double-digit growth for third consecutive year

Aviva Singapore (Aviva), one of the largest providers of healthcare and employee…

MOM’s figures on citizens in the labour force are “extremely disturbing”, says SDP

The figures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Manpower (MOM) on Singapore citizens…

当善行不再具感染力

原文:私人辅导师James Leong 根据日行一善理事会(SKM)民调,每四位青年中就有一位因为害臊尴尬,而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达善意。这个介于15岁-24岁的青年群体,会认为伸出援手的行为一旦被社交媒体广传,会令他们看起来相当愚蠢,或担心被别人嘲笑。 我可以预见可能网民会指责这些青年,行善理应无私怎么还要在意自己;又或者也指责那些被帮助的人也太过固执或自以为是。 你看,我们新加坡人非常喜欢数字,因为量化的数字能慰籍我们对不稳定和“怕输”心态的焦虑。甚至于乎它是毋庸置疑的、能起到左右制定政策的作用。 所以,即便日行一善理事会感觉良好的民调也会引起些许不适,是很正常的,之后就有责难、然后还要发展出我们的一套理论,来让情况合理化。 我也是感到难辞其咎的人之一。我在翻阅该篇研究时发现了研究中的漏洞。为什么问卷内并不含族群的选项?研究对象的家庭入息呢?研究对象的教育程度又如何?我顶着这些疑问,甚至寄信到日行一善秘书长Dr William Wan要求他为此提供解释,因为这很可能表示社会上隐性阶层分裂的现象。 我想,这些遗失的信息,或许能揭示在帮助较不幸者时感到的羞愧,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自身享有的优势感到不适。 两日后我看见一件简单但具震撼的事情,或许此刻所有的调查结果、辅导理论或经济社会现象看似多余。 那是一个周三下午,当天天气恶劣,我看见一个老人在惹兰勿刹上行走,他手上并没有任何雨具。他为了不被雨淋湿,步履蹒跚往熟食中心前去,走在他身边是一名东南亚外籍客工,他一手撑伞一手拿着施工材料。老人向他点点头,而工人本能地就和老人一起共用雨伞,直到他们到达遮雨棚下才各自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