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国会议长陈川仁在脸书发文申诉,在当天的会见选民活动中,有一名女士对他的义工表现无礼,拒绝拿等候号码而是直接要求和他见面,否则就要公开到社交媒体。

陈川仁在文中先是解释,这名住淡滨尼的N女士,想为她住在菜市(Chai Chee,在陈川仁的选区内)的家婆组屋,申请免费更换电线和重新粉刷。

陈川仁说,建屋局已经研究她的个案一段时日,认为没必要这么做。不过,建屋局和市镇会都有联系女士家婆一户,协助他们找承包商估价。

然而N女士却执意要求,甚至还作出威胁,因不堪骚扰义工被迫封锁她的来电。“不过,我们有向她保证,建屋局官员会联系他。”

陈川仁也申诉,有关女士不仅在会见选民活动拒绝拿号码,还恫言要闹上社交媒体,甚至拍下义工的照片。

对此陈川仁表示,有关女士似乎以为只要诉诸群众压力来得到目的,“这是她的权利。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对公务员和义工表现无礼的理由。”他表示如有需要仍会继续尽量给予协助。

对此一些网民在陈川仁的脸书也留言,即便是组屋提升计划,也不涵盖更换电线和粉刷,也非议该女士无理取闹。

网民分享当义工经历

不过,也有网民对陈川仁单方面的故事持保留态度,其中网民Phey Ling就认为事情关联总是双方面的,N女士何以扬言要张扬此事,总有需向当事者了解到原因。

Phey Ling也分享自己当义工的经历,有时凌晨4、5点还有未接来电和信息,甚至曾因为事忙漏接电话,却被对方吼叫,“还有应付“急事”随传随到,半夜才办好事离开。甚至被要求帮忙买东西,被当作圣诞老人令我很不舒服。我认为义工也需要被尊重。”

网民Pamela则留言揶揄,这些不过是贪得无厌的民众,总喜欢拿“不帮我就投反对党”来要挟。

对此Phey Ling则回应,不以二分和政治化地看待人事,因为是真的有人是需要帮助的。而一些负面个案也只不过是个人或家庭影响问题。他也分享自己曾遇过的一些个案,例如有者向她申诉需要财务援助,但每周都要买4D,“一次她告诉我赢了四千块,我问她那之前花了多少钱才赢得四千元”,但与此同时,却又真正需要乐龄补贴援助的老者。

也有网民询问,陈川仁是否有亲自和N女士面对面谈话?“可能她知识向和你见面。有时可能我们的基层领袖过度保护领导,与其在脸书抱怨,或许议员可以坐下来和她好好对话?”

对此,陈川仁则在另一留言中回应,或许有人询问也许N女士有很好的里有这么做?为何我们没有去聆听等等,他解释有关家户的母亲和儿子并没有要求维修,而他们组屋的情况也良好。即便需要粉刷和更换电线,也会自行承担费用。

他声称,接触和了解人民需求需要花大量时间,而时间也花在不断作出要求的N女士身上,陈川仁则认为,底线在于N女士的行为态度令人难以接受。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患难见真情 马国网友感谢本地人暖心相助

邻国马来西亚客工在社交新闻网站上发帖,感谢新加坡人在马国“锁国”之际伸出援手,帮助陷入难题的客工。 网友“u/pohpia”发文感谢新加坡人的友善对待,并在帖文写道,“愿我们携手合作(保持一米的距离),共存共荣”。 马国于周三(18日)开始锁国措施,以遏止武汉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传染,并将持续至3月31日。约30万名每日往返两地马国客工,为了避免受到禁令影响而丢了饭碗,匆匆忙忙地越过长提返回狮城。 这名网友指出,为了帮助这些客工,多家公司争相在一天之内为他们安排住宿,并确保他们在半夜前通过关卡后,将他们运送到住宿区。 网民也补充说,政府也为这些客工和公司迅速提供了一些宿舍和酒店清单,以免他们露宿街头。 据人力部长杨莉明之前指出,已经有超过一万名马国籍员工于周三获得住宿。 但是,《今日报》也揭露,并不是所有客工都那么幸运,有约20名客工被迫于周四(19日)凌晨1时,在克兰芝地铁站的地板上,铺了纸皮就地露宿。 69 Hokage则指出,他之前很讨厌那些住在马国新山却到新加坡工作的客工,因为他们赚取新元却在马国花费,但是看到现在的情况后,他只对他们感到敬佩。 其他的新加坡网友也很快做出回应,对有需要的马国客工提供帮助。 一些网友也在次分享了经验,凸显了每日往返两国所面对的困难,新加坡的网友也因此产生了理解和同理心。 网友estifashion写到,“在这个艰难时期,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做出牺牲。彼此面上戴上微笑,保持耐性”…

Yip Pin Xiu wins gold in the women’s 100m backstroke S2 final at Tokyo Paralympic

Singapore’s Yip Pin Xiu won gold in the women’s 100m backstroke S2…

I have had ‘more than required’ of this.

The following post is published on March 3, 2011 at Kirsten H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