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获悉有四名医生,日前发表联署声明,呼吁全民若离开家门都要经常戴口罩,也应避免在有冷气的地方如商场或饮食中心聚集。

有关声明相信是在本月10日发布,这四名联署医生分别是:科林托马斯(Collen Thomas)、谭浩明(Tham Hoe Meng译音)、茱迪陈(译音)以及林彬彬(译音)医生。本社也成功联系上其中两位医生,也证实上述声明属实。

声明中认为,有别于2003年的SARS病毒,此次2019新冠病毒可能较难追踪,且病况轻微,一些感染者甚至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使得病毒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传染他人。然而,有特定几率的病例死亡。

“体温检测似乎对于发现感染者成效不大。若他们得以与他人聚集且不戴口罩,可能每日都有人被感染而不自知。”再者,如今已知的新冠病毒死亡病例,已超过2003年的SARS病毒。

健康、感染者戴口罩形成双重保障

声明中建议所有人只要离开家都尽量戴口罩,“如果双方(健康者和感染者)都戴上口罩,可以说会比较安全,至少形成双重保障。”

不过医生们也理解如今不是每个人都买得到口罩,也建议民众可以以可清洗的布制口罩代替,缝入合适的(过滤)纸,或者围围巾包裹脸部,至少比起完全不戴口罩好。

其中一位医生科林托马斯告诉本社,目前已知47宗确诊病例,其中有7人病危,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比例。“我们知道本地疫情严重程度大约是0.2、0.1,但我们仍需谨慎。”

她指出,她从医学院毕业后,也曾使用过布质口罩,故此不见得布质口罩现今无法使用。她坦言,可以理解一些人不太愿意戴口罩,因为呼吸会变得较不自然,再者此前政府也作出呼吁(即身体不适才戴)。她坦言,上述联署其中一名医生的孩子,就拒绝戴口罩,因为民众都得到这样的信息。

总理称只有身体不适才戴口罩

事实上,跨政府部门工作小组领导,包括卫生部长颜金勇和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都曾呼吁民众不要抢购口罩,人们遵循医疗建议使用口罩。换句话说,即有不适者才需要戴口罩,而身体强健者,可以将口罩让给那些有需要者。

至于总理李显龙也曾在上月30日在脸书发文,表示理解国人无法买到口罩的焦虑,但重申只有身体不适时才需要戴口罩。

另一方面,上述四位医生的联署声明,也强调他们无意否定当前面对严峻挑战的医疗机构,不过基于专业和他人的人身健康,他们认为有必要传达上述讯息。

避免聚集、改用网购和网络教学

“我们相信有关当局会为了新加坡人的健康,作出适当回应。”

此外,声明也建议群众应避免聚集,例如减少在冷气空间如商场、饮食中心等逗留,乘搭德士则可摇下窗口保持通风。

同时,群众可改用网购、学校改以网络教学等;医生理解人们希望到宗教场所祷告,惟也建议改以风扇和自然空气流通,以及减少聚会时间等。

“若们都做到2M原则(戴口罩和停止聚集),相信我们能在两周内度过最难的一关。”

 

You May Also Like

Joan Fong clarifies that she is not that Joan Hon

Mrs Joan Fong (daughter of the late Hon Sui Sen), clarifies that…

振瑞路铁锅烧尸案:各机构单位对孩子失踪”并不起疑“

振瑞路铁锅烧尸案曾和多个社区组织和援助机构有过接触,据当时访视社工与相关官员与涉案家庭的接触,他们并不曾怀疑过孩子已失踪或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部长李智陞昨日(7日)在国会期间,针对案件作出回应,该涉案家庭已有不同的政府单位与民间机构接触,为该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家庭福利以及儿童保育问题如学前教育等。 根据《亚洲新闻台》报导,李智陞也指出,教育部也有数项针对无法提供孩子登记小学一年级的措施,向这些家长伸出援手,除了发出通知信以外,亦会派遣官员前往家庭访视。他强调,如果孩子并不是和家长同住一屋檐下,教育部也会联络各个机构试图与孩子所寄住的家庭联络。 “该涉案家庭表示,他的孩子目前交由亲友照顾,而且一个两岁的孩子通常都不会是和机构互动的对象。” 李智陞也表示,目前已交由法庭处理,正在进行刑事诉讼调查,因此不便透露该案详情。另外,针对该涉案夫妻仍有其他孩子一事,该如何处置,李智陞表示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会持续提供孩子们的资源,确保他们的安全与福利能够被保障。 振瑞路铁锅烧尸案曝光后震惊社会,两名男女涉嫌于2014年3月在振瑞路的一个组屋单位,谋杀当时年仅两岁半的女童,嫌凶是女童的亲生父母。当时该单位传出浓烈的臭味,警方在接获通报后,发现厨房的铁锅中装有一具尸骸,骨骸几乎已经烧成灰烬。 警方在初步调查以为尸骸是一个胚胎,但其后证实死者是一名两岁半的女童,可能已经死亡超过五年,而涉案凶手是女童的亲生父母(男三十一岁,女三十岁),为保护受害人与家属身份,法庭已发出限制令,禁止报道被告身份。 目前两名被告已被还押,正接受精神鉴定,而其母亲则因毒品与盗窃相关罪行被判处五年两个月的监禁。

制造商总会称 “敌对形式”未必有效解决职场歧视

职场上一些雇主的歧视案例,可能涉及偏好外籍人士、族群或宗教,在性别层面,则“回避”怀孕、身障或有特殊看护需求的雇员。根据人力部最新雇用标准报告,仅2020年上半年,有约70名雇主涉及职场歧视行为,比2019年全年的人数高出了近一半。 对此,新加坡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AWARE)高级执行人员梅尔瓦尼(Mamta Melwani),曾在去年12月呼吁,理应立法遏止职场歧视的现象,确保雇主问责。 遗憾的是,先有全国雇主联合会(SNEF)执行董事长沈锦源,不愿直面问题,推托立法管制恐弊多于利;就连新加坡制造商总会(Singapore Manufacturing Federation,简称SMF)秘书长,也宣称要减少职场歧视,应采用较少”敌对”的调解方式,比立法管制更有效。 梅尔瓦尼表示,许多工作场所歧视案例往往不被上报,是因为法律缺乏对雇员的法律保护,因此雇员最终都选择不向雇主提出申诉。 梅尔瓦尼续指,工作场所平等法不仅应提供在职员工保障,也应该涵盖被解雇员工,保留对雇主追究法律责任的空间。 投诉者忌惮被雇主报复 “他们担心劳资政公平与良好雇佣联盟(TAFEP)不会为他们的投诉保密,最终在投诉曝光后遭到雇主的报复。“ 对此,全国雇联执行董事沈锦源回应,若采取法律方式解决工作场所问题,只会导致僵化和加剧工作场所的不良关系。这反而不利于雇主和雇员。 “立法也不太可能改变那些因为害怕遭到报复,或者担心被识破而选择不举报的雇员心态。相反,一名负责人的雇主会认真且巧妙地处理这类案件,确保和谐的工作环境。”…

Pilot programme to allow limited number of nightlife outlets to reopen postponed due to recent increase of community cases in Singapore

The pilot programme to allow limited number of nightlife outlets to re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