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报导(下):分析指退市或是好兆头   活跃股市乃加分,非不可或缺

彭博社报导(下):分析指退市或是好兆头 活跃股市乃加分,非不可或缺

新加坡仍被视作成功的典范:在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领导下,仅一代人的努力就让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三富有国家。提供低税赋、透明的司法系统、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对跨国企业的欢迎,让我国跻身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乃至有人认为,新加坡可成为英国脱欧后的发展参考。

不过,如今我国也在面对中国崛起、借助香港资本市场赶超全球经济的挑战。

彭博社认为,这些经济发展都不完全依赖于股票市场。 United First Partners亚洲研究主任Justin Tang就认为,较平静的股市似乎不影响我国最为金融中心的名声。而经济学家Chua Hak Bin则认为,从更宏观格局来看,股票市场不再向过去那样举足轻重,只不过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是经济的加分优势,但不是缺之不可。

至于东南亚彭博社财经报导人Tamara Henderson甚至直言,退市趋势可能是个好兆头,对于退市公司他们不再受季度报告掣肘,可以放眼长远成长,从而稳定经济,或许是财富的预兆。

在新加坡,经济财富就是基石。安本标准投资的James Thom分享,股票市场对我国金融管理领域的“巨大增长”或金融业的普遍活力,几乎没有影响。他说,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是一个安全的,可以找到好的投资建议和管理者。至于蓬勃的股市有最好,但不是必需品。

本地股市注重稳定、有派息

1999年,新交所有335家公司上市。2000年则引入中国企业,自此业务在中的S股公司一直在IPO上占主导地位,直至2010年发生一系列反向收购的丑闻,以及2013年的股灾,当局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大宗的市场操纵“,被三人把三只”蚊型股“股价在九个月内炒高800巴仙,再一次,本地投资者蒙受损失。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Mak Yuen Teen指出,今日的新交所更多是以稳定、安全的公司作骨干。这些股票大多重股息而不是成长前景,也获得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基金以及本地财团的支撑。华侨银行投资研究部主管李彩莲认为,很多私人银行的资金都安置在新加坡,他们喜欢这里偏向无聊、保守的股市。

除了对低估值和交易稀少的担忧之外,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经常被认为是推动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因素,也同时是抑制股市成长的肇因。

首先是教育系统。新加坡在培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高成就学生方面获得了国际认可,但这是通过强调遵循规则和死记硬背来实现的。

瑞银(UBS)新加坡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官Kelvin Tay感叹,并不是不要培养更多有创意的人,只不过是社经系统使然,当我们一再提升考试绩效,就很难再花时间去发挥创意。

再者,新加坡鼓励人民拥有公共组屋的制度,达致90巴仙的高拥屋率,人民对房地产的总投资达到了9490亿美元,占家庭资产的44巴仙,拥屋俨然成为社会”传统“的人生路径,也加深对加国的认同感和投入。

股票投资仅占家户资产9.6巴仙

但与此同时,人民就没有太多资金可以投资在股票市场。根据官方统计,平均股票投资仅占家户资产的9.6巴仙,相对下美国是48巴仙。

当然,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对于市场减缓并非无动于衷。在去年他们推出双重股权制(dual-class shares),给予部分公司持有人更高投票权;同时,与纳斯达克和以色列特拉维夫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政府也投入7500万新元,支持中小型股的企业上市。

不过,这些努力仍无阻放缓趋势。马来亚银行金英证券的经济学家Chua Hak Bin就认为,新加坡仍是小众市场,但也许这样就刚刚好。他列举新交所的优势:有成熟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医疗服务企业估值较高、上市消费股方面的记录良好。

他补充,新加坡仍是那些有意拓展区域版图的国际投资者的选项,有一半上市公司都是外国企业,金融机构也仍相信新加坡市场。

投资者仍看好新加坡市场

香港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驻香港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迈克尔•吴(Michael Wu)表示,与许多同行一样,新交所已经将股票业务多元化为衍生品。根据他的计算,从2017年9月30日到2018年6月30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40巴仙收入来自期货和期权,而现金股票也仅占26巴仙。

彭博社分析,新加坡目前正经历领导层代际更迭,经济仍蓬勃发展,而财政部长王瑞杰似乎有望在2022年接替现任总理李显龙。在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指新加坡在全球190国中,是全球第二做生意最方便的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三:截至2018年为9万8260美元。

尽管成长速度缓慢,但是依靠制造业、贸易、金融和商业服务驱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稳步增长。

在去年的德勤(Deloitte)报告中,也被看好是亚洲最具竞争力的金融管理中心–仅次于瑞士、优于香港。

彭博社也指出,新加坡政府投入数以亿计来栽培保健和医疗科技公司,也为科技新创公司开展富吸引力的环境。我国推展”智慧国“计划,意图在基本设施和工业上应用顶尖科技。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在生物制药行业就业人数翻了一番,达到6,000多人,例如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Merck和罗氏(Roche)药商等也进驻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