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朋克摇滚乐手,还是街头艺术家,不管你是在呈现环保艺术、传统粤剧还是行为艺术,30年来,这个地方就像是“艺术的大花园”,曾是如此生机盎然,在创造中激发无限火花。在这里的场地和咖啡室,社会学者可以和辍学生来个思想激荡,又或者借助场地,展示对环境或社会议题的倡议。
上周,电力站宣布在亚美尼亚街45号的建筑进行翻修后,将永久关闭,对此文化遗产学博士黄子明感叹,电力站的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
一向以Z’ming Cik活跃在网络上的文化遗产学博士黄子明6日在脸书上感叹,指每每看见本地艺术家许元豪于1990年所拍下的电力站所在大楼的瞬间,都为我们所失去的而感痛心。
电力站(The Subtation),是本地首间独立运作的艺术中心于今年7月永久熄灯。自1985年开始,电力站就创建于此,并持续坚持了逾30年。
国家艺术理事会今年将为建筑翻修,但建议电力站将作为数个租户之一返回该处,不会再对整体建筑具备自主权。
为此,许多来自艺术界的人也对即将失去电力站而感到痛心疾首,这也让他们不禁感叹问道,难道艺术的价值只能被金钱所量化?
就在近日,《联合早报》高级新闻编辑朱立新,亦针对电力站原址亚美尼亚45号街修缮事宜发表观点。
他表示,失去电力站,就如同在使用推土机铲平甘榜罗弄万国(Kampung Lorong Buangkok)并建立一个新的盛港中心,做新加坡城市和甘榜的景观。
“同时,我们也集体埋没了属于我们的灵魂。”
黄子明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间画廊和剧场、工作室或一个繁荣茂密的有机花园。
在这里,没人会先入为主评断你,即便您的艺术作品不赚钱也没关系,“这是一场攸关人性灵魂的修行,作品和活动的价值,都与金钱无关。”
黄子明也质问国家艺术理事会,比起滨海艺术中心的年度开销,电力站的开销可以说是占不了多少,为何还是认为电力站无法以现有的资金持续支撑。
对此,黄子明感叹,新加坡在文化产业维护的行为上,更像是荒唐怪异。
黄子明也补充,电力站应该成为新加坡的集体回忆,因此必须要好好保留属于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