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经出现中暑现象,指挥官却误判国民服役人员李函轩仅是体力耗尽,错失送医抢救时间,医疗专家也认为,“拖了40分钟才将他送医,真的是太久了。” 本周三(13日),有关李函轩事件的细节,以及指挥官多项违规的情况,首次在验尸庭研讯(coroner's inquiry)上曝光。 根据警方的调查报告,已故指挥官陈宝树,当时评估李函轩为体力耗尽,而不是中暑,因此拒绝指派他到医疗中心接受治疗,而是要求他在原地等待。 同时,他也拒绝了为李函轩吊点滴,延迟了40分钟才送医,医疗专家分析,由于时间拖得太久,引起多器官衰竭,致使李函轩不幸死亡,年仅19岁。 李函轩在中暑前身体看似无恙 法院得知,李函轩于2018年4月18日早上6点45分与其他军人一同快步行军,他在一开始看上去身体状况良好,还能与上级谈天。 然而,在最后两公里时,他向一级中士报告自己小腿抽筋,被允许暂停休息做伸展,并在最后一阶段,持续获得休息。 当时身为第一精卫营的指挥官陈宝树在最后300米加入行军,而李函轩则在8点25分左右越过终点线,最终跪在地上。 据悉,当时他时间线已经被记录下来,并被带到休息区,可是当他走到休息区时已经开始摇晃,口齿不清。 据观察,他开始出现反应迟钝、口水直流、呼吸沉重。他的装备也立即被移除和衣服被揭开。在陈宝树的指示下,将冰袋放在李函轩脖子、腋下和腹股沟,并用水冲洗脸部。 李函轩也被灌上等渗饮料(isotonic water),但他当时已经无法喝下,水已经不断从嘴巴流出。 指挥官曾观察到中暑现象 却评估为体力耗尽 陈宝树曾观察到李函轩开始失去方向感、反应迟钝、呼吸沉重,甚至无法按照指示操作。然而,他却评估为体力耗尽,而不是中暑。 当时有人建议将李函轩送到医疗中心,陈宝树却让他再稍等,因为判断李函轩只是体力耗尽,休息一下就会康复。因此他没有下令让李函轩送去医疗中心,涉嫌未能及时在士兵中暑时送医的协定。 相反,陈宝树认为李函轩手臂发凉,应该为李函轩盖上防潮布。被聘协助调查此案的陈笃生医院急诊部专科医生 Kenneth heng直言,当时盖上防潮布根本是本末倒置,导致他无法排汗散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