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工部长陈振声称,国人不需担心没工作,250万个新加坡人,就业机会就有350万个。
对此,工人党成员余振忠表示,尽管陈振声这种说法,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并未对症下药,特别是未深究本地PMET失业的原因。
随着外籍人才课题愈炒愈热,贸工部长陈振声日前表示,对于250万国人,就有350万就业机会。余振忠于21日在脸书上发文表示,此番言论理论上未发现漏洞,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实质证据或统计数据,解决本地专业人士、经理、执行员与技师(PMET)失业的问题。
余振忠指出,在逾100万个工作准证和SPass当中,其中有30万人则在建筑行业中工作。
“在其他发达国家,这些工作有一部分是由本地人从事,但其薪资却是我国的三倍。工资的提高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在建筑行业与零售行业。
他续指,因此部分建筑行业和零售也的工作也会由本地人从事,但很遗憾的是,新加坡部分行业中,其生产动力仍处于80至90年代。
余振忠也提及,国人不断与PMET领域和高薪工作失之交臂。
“我们拥有全球最好的大学,但我们仍然在聘雇问题上失利。为何这么多新加坡人仍需要为自己的工作挣扎,只为求得足以生存下去的一点薪资?
他也提及,甚至一名人民行动党的议员(指洪维能),也开始意识到樟宜商业园的情况,形容到那里“恍若异客”。
西海岸集选区人民行动党议员洪维能,于8月31日的国会中称,在走访樟宜商业园后,在那里感受到,明明身在自己国土,“却恍若异客”。
他形容自己在走入樟宜商业园时,发现身边都是穿着“光鲜亮丽“的人们,而且这些人显然是外国人,对着他说外语。
“我第一次感觉到,身在自己的国家,自己却像外国人一样”,他指出。
余振忠也在帖文中写道,创造和提供就业是一码事,但为国人创造就业机会又是另一码事。
“如同理论上正确与实质执行有所落差一样。是的,确实有350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供250万本地人,但创造贴近本地人属性的工作,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