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一带发生失智症老妇失踪,两日后,所幸在好心人的协助下,于昨日(15日)被寻获。
据警方发出的文告,84岁老妇Ho Ng Lui于周日(13日)早上10点半左右失踪,最终位置位于后港32街376B座组屋。随后,网友也在脸书上呼吁公众协寻,并描述老妇的特征:仅说广东话,身上没有携带任何证件。
老妇最终被寻获,其家属后来接受《8视界》采访称,老妇在失踪后跌倒,被一名好心人士发现立即联系医院,最后将老妇送入盛港综合医院,而家人亦接到医院来电赶去,目前情况良好。
失智症到底是什么?
失智症是一种慢性或进行性综合症,通常是认知功能(即处理思想的能力)出现比正常年老过程更严重的衰退。它会影响记忆、思考、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但不会影响意识。那它究竟在我国是否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心理健康学院(IMH)的调查指出,10个年过60岁的人,可能就有一个患失智症,而且2018年间预计已高达8万2000人患有失智症,而且其数字可能还会每年随之增长。
失智症患者不仅仅是记性不好如此简单,亦可能会使患者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判断及抽象思考以及其他脑高度机能均呈失常,甚至于行为及性格亦有变化。 其中,失智症最普遍的现象为阿兹海默症,俗称老人痴呆症,其病因不得而知,而且并无任何已知的治疗方法能够治愈。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患有失智症的患者一直都生活在绝望和无助中。
新加坡管理大学与新加坡阿兹海默症协会曾协同进行相关失智症研究。研究发现,四名失智症患者中,有高达三名的患者感到排斥与孤独。此外,研究亦发现,每两名失智症患者中,就有一名无法像其他人坦白自己的病情,而且近六成的失智症患者认为因为病情关系,他们被视为缺乏竞争力。
患者经常面临无助与孤独
或许大家仍无法想象失智症的患者的状况,可以从民间组织救援过程中感受失智症患者的无助。日前,“让希望活下去”创办人潘迎芬,就遇到疑似患有失智症的老妇,在振瑞路一带走失,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在路上无助哭泣。
据视频所示,潘迎芬在看见老妇在路上大哭,表示忘了回家的路,便与身边几名男士不断安慰老妇,并承诺老妇会带她回家。老妇不断在钱包内寻找证件检查地址,并表示已经忘了地址,潘迎芬也连忙安慰老妇。
再确认地址后,潘迎芬连忙向左邻右舍寻求协助,安排将老妇带回家,最终在潘迎芬的安排下,老妇也顺利回家。
视频内并没有证实老妇是否为失智症,但从迹象可推测失智症老人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如上的情况,而其走失的迹象不难想象,或许其家人也正在焦虑协寻中,可见其病症所影响的并不仅仅是患者本身,也连带照顾者的生活。
根据上述研究显示,近三成的照顾者在照顾失智症的患者中感到尴尬,可能是出于对旁人造成困扰而觉得愧疚。由此而言,社会对失智症的警觉意识其实并不算高。研究结果也揭示,56巴仙的人对失智症似懂非懂,所以在和失智症患者接触,常常会出现不舒服的状态。
逐渐建立失智友善环境
此外若家中无患有失智症患者的人,对失智症的污名化是最高的;其次是患者自己本身,因为觉得失智症带来的困扰而感到羞耻,因此将之否定失智症的存在。
尽管失智症普遍存在在社会当中,但仍然缺乏注意与警觉,让民众很容易陷入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当中。不过随着失智症的数量愈多,为了能够协助失智症患者,许多社区也开始推广失智友善社区,包括义顺南和忠邦区。
卫生部护联中心文告称,目前共有八个失智友善社区,而义顺将提升建筑环境,打造成符合失智症患者的社区,包括在周围设施增设或漆上指示牌,以方便他们更容易找回家的路。
此外,区内也有会增设长椅,除了让年长者休息,也会结合指示牌找路,并设置扶手方便老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