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英语媒体《今日报》刊载, 一名私人补习老师为捍卫自己在五房式组屋单位内养鸡的权益,和建屋发展局杠上的报导。

据报导,48岁的Eric Woo是一名养鸡爱好者,在家里养了五只鸡,它们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偶尔才让它们出来在家中走动。他也透过鸡只教育学生有关繁殖和生命周期的知识。

不过,在今年5月,相信是遭人告密,建屋局官员找上门,告诉他当局不准住户在政府组屋里饲养鸡只。

因为担心当局将没收他的宠物鸡,Eric Woo赶紧将五只鸡移到别处,为刚刚孵出的两只小鸡找新主人。

Eric Woo对此感到不满,因为无论他找不到建屋局有规定,不准进行非商业性饲养家禽。

而建屋局回复《今日报》的询问时,坚定表明住户不能在组屋单位养鸡只等的家禽,若允许他们到处走动,也会对邻居造成不便。

不过,Eric Woo相信法律是站在他那一边的。他引述野生动物和鸟类法,表示民众可以在“任何场所内”饲养不超过10只鸟类。

公园局指“房东”有权增额外规定

至于国家公园局指“在政府组屋单位饲养家禽违法”,对此Eric Woo也知情,不过他反问,公园局什么时候对组屋有管辖权了?

《今日报》也征询公园局的答复,不过后者的回应似乎有些“政治不正确”,当局表示,动物和飞禽法令是个广义的法律,而对于Eric Woo的个案,“产业主”(landlord,或可译作房东、地主)–也就是建屋局,有权增加额外规定。

至于该局社区动物管理和兽医部的主任Jessica Kwok表示,“组屋业主仍需遵循“房东”的规定,在相关管理范围内不被允许养家禽。”

公园局说辞“政治不正确”?

等一等,公园局说建屋局才是“产业主”?为了慎重起见,小编查询了牛津和韦氏英语词典,都表示“landlord”的意思,指的是对某区域或物业的拥有者,且可收费让他人使用。

公园局这番回应,似乎就矮化了公共组屋“屋主”的权益。因为过去坊间对于人民究竟是不是组屋的“屋主”都感到怀疑。

过去本社也有报导探讨组屋权益的课题,以房地产专家邱瑞荣为例,就曾在《海峡时报》撰文,呼吁国人改变买房子的思维,实际上国人更像是在租房,一次付清99年的“租金”,只不过是有权利享受99年的租约。

但对此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反驳,公共组屋买家只是租户,不拥有组屋产权的说法,是“不符事实和法理的”。

总理:“卖”给小贩的也是20年租约 99年屋契到期归还公平

黄循财在去年9月出席公共组屋专业建设高峰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坚称,不论是私有或公共的租赁产业,买家在租赁期间(period of lease),都能对自己的产业行使所有人权益。

“他们可以透过出售房产从中受益,或者出租出去。”

即便总理李显龙也曾以小贩租约来比喻,政府是“卖”20年契约给小贩,这期间小贩可以使用空间经营或租给人,但最后还是归还给政府。

所以,当民众付出一定价钱,向政府(建屋发展局)购买公共组屋时,是买了 99年的屋契。99年期间,这间组屋是你的,你可以用满这屋契99年,这期间你“拥有”这间屋子。

“这公平吗?我认为是公平的!你买产业,我们开价给你,这产业值很多钱,但我们卖给您的是获津贴价钱。你可以自己住,也可以租出去,或者参与政府的屋契回购计划(lease buyback programme)。”

哎呀呀!公园局会不会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所以究竟谁才是组屋的真正“产业主”?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Hyflux’s current financial rut a consequence of “its own commercial decisions”: EMA

Hyflux’s current financial rut is a consequence of “its own commercial decisions”,…

精英政府不接地气 《星洲日报》编辑评新加坡防疫三大缺口

对于我国近期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激增,邻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郑丁贤认为新加坡出现三大缺口,包括自信过高、精英政府不接地气等。例如政府政策应让人们简单易懂,但一般市井人民一时很难意会“circuit breaker”(阻断措施)究竟和冠病有何关联? 郑丁贤于今日(24日)发表评论,认为当全球认为新加坡最有效率、是全球最安全国家,公共卫生领先世界,但却在这次冠病危机前重重摔了一跤。“不能说这是新加坡神话的破灭,但是,至少是神话出现缺口;如果不好好修补,神话就很难持续下去。” 郑丁贤点评当三月份时全球已风雨飘摇,但政府仍让人民继续上班、上学、搭地铁、出国旅行,一面告诉人民无须担心,也不必戴口罩。 “自信是一个优点,但是,过度自信是失败的起点。” 直至马国行动管制(MCO)的三周后,新加坡才推展“circuit breaker”。但郑丁贤认为,许多部长正襟危坐的宣布新措施,但用的都是精英阶层的语言,刻板而生硬,好像在发表政策演讲。 重大政策应简单易懂 “尽管新加坡人民知识水平不俗,英语很棒,但我相信很多市井人民不知道“circuit breaker”是什么?即使知道它是电气学上指的“断路器”,一时也很难意会它和冠病有什么关系。”他认为这也显示精英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脱节程度。 他强调,重大政府政策理应要简单易懂传达给人民,例如中国政府告诉人民“封城”,十几亿人口即刻了解严重性,不敢不听。马国的“行动管制”也是一目了然,还有其它国家的“封锁”或是“居家令”,人民清楚不过。 再者,过度的自信和不接地气,也让新加坡政府忽略了那些客工。…

年初已三起致命工伤意外 人力部向四工地发停工令

开年至今,本地已经发生了三起致命工伤意外,人力部也已向四个工地发出停工令。 人力部于昨日(19日)在脸书上发表文告,今年刚开始就已出现三起致命工伤意外,分别在不同的工地中丧命,包括被倒塌的一托盘气体罐压死、遭一块从模板结构脱落掉下的材料砸中、从拖船中跌入海里。 对此,人力部表示为了确保业者妥善管理工地安全与卫生,除了例行检查,亦从去年11月中旬针对高风险行业进行长达两个月,约400次的检查。而目前已出动近230次,并且对四个工地发出停工令,有效期限至少达三个星期。 人力部续指,只有在公司修正漏洞,提升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后,当局才会撤回停工令。 文告也指出,鉴于节日的来临,部分公司可能会要求工人加快工程,迎接最后的期限准时交货,因此人力部呼吁业者仍需进行安全审查工作,并确保安全措施到位。 人力部将会针对疏于管理的工作场域严正以待,加强执法行动,并对将工人置于危险中的业者采取严惩。 本社日前报道,截至2019年6月底,工伤意外死亡率仍维持每10万名雇员:1.2人的水平。 根据此前人力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有17位劳工在职场不幸身亡,至于死亡意外的致因,高处坠落达四宗,其中两宗发生在建筑领域。而因为架构或机械倒下致死的个案增至三宗;与车辆相关死亡意外则多达四宗。

港新两者差异大,香港照抄狮城组屋计划意义不大

香港多年来身陷公屋严重短缺问题,近年来因地域、历史与经济方面条件相似,更向我国看齐,多次向我国的公共组屋(HDB)体制取经。 然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邝健铭早前在南华早报发表文章表示,香港不能照抄新加坡的模式,因为狮城房屋能成功应付增长人口,绝不仅仅是增加土地空间那么简单。 他认为,新加坡之所能够成功建制组屋系统是更多是赖于新加坡于60-70年代时代的已故总理李光耀实行独立的主权国家,而香港则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两者之间有诸多差异,故要强行照搬公共组屋模式,只会东施效颦。 而学者刘浩典教授与作者李欣(译音) 日前于南华早报发表文章,针对邝健铭教授的言论作出解释,认为大部分的新填海土地适用于建立机场、工业园、码头与休闲场所,仅小部分的土地是用于组屋计划。 刘浩典教授也是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前副院长,曾在新加坡公共领域服务,包括担任财政部财务政策主任。李欣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 我国组屋政策始于50年代末,由已故总理李光耀于1959年到1990年推行的政策,当时因房屋短缺问题,而造成在市中心的棚屋区过度拥挤。据文章指出,约50万人面临住宿问题,而约40万人需从市中心搬出去。 当时英国政府设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解决问题,但仅规划在32年内建立23万间组屋。而人民行动党当选执政后,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改为建屋发展局(HDB),以建造公共廉价房屋,安顿人民。 以强权实施政策 文章也指出,表面上,我国与香港有众多相似之处,但组屋计划成功的背后,包含着香港无法想象的土地改革与财富再分配课题。 作者认为,纵观新加坡的自主权,一向奉行强政府,弱社会的制度,不管是增进社会福利或是推行一项政策模式,从生意市场到劳动市场、土地业权、地产发展商或任何涉及金融财政的领域皆有政府掌握控制,而人民接受政府说法,认为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他们的生活。 为有效达到改善,建屋发展局接管组屋系统的管理,从规划、设计、发展到定期维修,皆由该局一手包办。建屋发展局以提供城外更多廉价房屋为首要目标,自1960年起建立了逾50万套住房来解决住宿短缺问题,并超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