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报导,我们分享李显龙总理在2015年1月的一次访谈上,对比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认为虽然过去三地都曾是“亚洲四小龙”,最近十几年已分道扬镳。

他提及过去十几年来台湾经济确实面对一些问题,“经济发展较慢,年轻人毕业虽不是问题,但是他们当中做不满意的工作也很多,例如驾驶德士,或者做些小生意,甚至到我国拿工作著准证。”

他也认为台湾经济失去明确方向,“要向中国走(企业走进中国),又害怕靠拢中国;要离开中国,又走不出去;要让外劳进来又怕影响社会,但没有外劳经济又停滞不前。”

对于本地就业,总理认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代价的”,要经济发展就要引进外劳、引进移民,所以就出现另外一些挑战。

尽管近几年来民间对于移民人口都表示忧虑,甚而外来人才也对本地毕业生就业机会构成竞争,不过在另一段访谈视频,李显龙仍指出,引进移民、引进外劳是需要的。

记者在访谈中选民担忧外来人口对本地社会的冲击,这种忧虑也体现在2011年的选举。而新加坡年轻一代独立后在这里成长,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也希望保留本土社会的本质。

不过,当记者提及总理曾透露2030年要达到690万人口,总理马上纠正,并没有这个目标而这其实是制定基础设施的指标,即国内建造铁路、房屋等,以能够应付690万人口为依据。

对于记者有关民间对人口白皮书的争论、生育率未达满意程度和政府会否调整人口等问题,总理在视频中表示,新加坡固然需要保持新加坡社会的风气和特质。但引进移民、引进外劳是需要的,“我们也希望能从这些移民和外劳中吸取正确的价值观、经验等,但我们不希望新加坡社会完全变成其他国家社会风气。”

他说,如果新加坡失去新加坡社会的本质,新加坡生存会有问题。

李总理指我国移民、新公民的人数是每年两万左右;永久居民人数约每年三万;而外劳人数也有监管。

总理对我国生育率不满意

但他重申,人口不能没有增长、或者没有移民,因为他对我国生育率“完全不满意”。“平均一个妇女生1.2、1.3个孩子,是绝对不足够的。”

“所以说如果只是新加坡人,要保留新加坡人的特质,那一年之后,这个社会特质我不知道存在还不存在,可能社会肯定是改变了,肯定不够维持前一代的情况。”

另一视频,有刚当母亲的记者就提及,养育子女生活成本是父母的考量,对此总理回应,这是“大环境所趋”,在东亚社会,韩国、日本和华人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少生趋势。即便中国政府允许家庭多生一个,但全中国13亿人口,仅两三百万人说愿意多生一个孩子。“

”可能是城市生活、可能是妇女受教育有自己事业,不觉得他们想待在家里看孩子。可能是生活压力的问题,或生活方式问题等,想享受生活、出外旅行等。但生活费仍是一个重要考量。“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孩子假期太长让家长疲乏?民众向论坛诉苦反被网友批评

12月是孩子的快乐时光,因为学校正在放假中,孩子们都不需要回到学校上课;不过却有民众近日向《海峡时报》论坛发文控诉,假期时间太长,敦促教育部应该将假期缩短。 一般中小学的长假从10月或11月开始,直至12月底结束,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民众李宜轩(Joy Lee Yi Xuan译音)则认为在这段时间,家长都需要绞尽脑汁为孩子们安排各种行程,以填补孩子们空缺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国孩子一直都有学习母语困难的现况,李宜轩认为若孩子在这段长达六周以上的假期不进行学习,将会再次忘光。换言之,孩子在开学后,又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母语。 因此,她建议教育部应该缩短12月的学校假期,并将12月假期分散到3月和9月,这样3月和9月都可以各拥有两周的假期时间。 此文一出,反倒许多网民留言,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批评作者并不体恤孩子或老师的情况,孩子和老师在学校忙碌学习上课了一整年,值得拥有这短暂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 网友 Larrisa Ho:他可能想要再添加40周上课周的日子,而且是在不知道三月和九月的假期虽然是放假,但对老师而言同样是苦命上班日的时刻。说实话,11月的长假也不只是六周,如果有幸,他们还能获得两周到四周的放假,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之余享用天伦之乐。所以拜托各位家长,请为你的孩子多贡献一点成熟和责任,也不需要将他们的假期填满,他们不需要24小时都充斥着学习,放手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娱,就算不做事也不会怎么样。 网友则认为不应将所有教育责任推向学校或教师,更多的教育应该是从家庭出发。…

New rules for big dorms but MPs concerned about smaller ones

While the Ministry of Manpower (MOM) was focused on legislations to regulate…

Global Compact Network Indonesia brings together Asia Pulp & Paper and Martha Tilaar Group to train and empower 1,000 women from 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The Indonesian Net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 Global Compact)…

The sandwiched class of PAP bureaucracy

G Hui / A friend of mine who works in the ci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