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原文:私人辅导师James Leong

根据日行一善理事会(SKM)民调,每四位青年中就有一位因为害臊尴尬,而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达善意。这个介于15岁-24岁的青年群体,会认为伸出援手的行为一旦被社交媒体广传,会令他们看起来相当愚蠢,或担心被别人嘲笑。

我可以预见可能网民会指责这些青年,行善理应无私怎么还要在意自己;又或者也指责那些被帮助的人也太过固执或自以为是。

你看,我们新加坡人非常喜欢数字,因为量化的数字能慰籍我们对不稳定和“怕输”心态的焦虑。甚至于乎它是毋庸置疑的、能起到左右制定政策的作用。

所以,即便日行一善理事会感觉良好的民调也会引起些许不适,是很正常的,之后就有责难、然后还要发展出我们的一套理论,来让情况合理化。

我也是感到难辞其咎的人之一。我在翻阅该篇研究时发现了研究中的漏洞。为什么问卷内并不含族群的选项?研究对象的家庭入息呢?研究对象的教育程度又如何?我顶着这些疑问,甚至寄信到日行一善秘书长Dr William Wan要求他为此提供解释,因为这很可能表示社会上隐性阶层分裂的现象。

我想,这些遗失的信息,或许能揭示在帮助较不幸者时感到的羞愧,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自身享有的优势感到不适。

两日后我看见一件简单但具震撼的事情,或许此刻所有的调查结果、辅导理论或经济社会现象看似多余。

那是一个周三下午,当天天气恶劣,我看见一个老人在惹兰勿刹上行走,他手上并没有任何雨具。他为了不被雨淋湿,步履蹒跚往熟食中心前去,走在他身边是一名东南亚外籍客工,他一手撑伞一手拿着施工材料。老人向他点点头,而工人本能地就和老人一起共用雨伞,直到他们到达遮雨棚下才各自散开。

当下不需要任何语言,也没有所谓的社会阶级,也没有出现任何研究民调上提到的羞愧心态。该名工人仅仅看到需要,他也仅仅向需要帮忙的人回应,不用任何言语询问。

或许我应该重新向William Wan提出疑问,到底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究竟有什么我们不想他人看到的恐惧?甚至于,新加坡日行一善理事会的存在,对我们而言又说明了什么?

诺贝尔奖项得主居里夫人曾说,“每个人都要致力自我提升,与此同时对全人类负起责任。”

作者James Leong 目前是 Listen Without Prejudice的私人辅导员,协助面临焦虑症和恐惧症的个案

原文阅读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Singapore named top maritime capital of the world for fourth consecutive year

Singapore has once again been ranked as the world’s top maritime capital…

1.6kg heroin and synthetic cannabis oil seized in CNB operation

The Central Narcotics Bureau (CNB) conducted two separate operations on 7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