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计划助PMET投身新领域 惟有雇主迂回法规“内定”外籍人才

人力部长杨莉明,在昨日(16日)出席该部门一项工作研讨会上强调,促进劳动群体的职业流动,仍是应变与提升计划(Adopt and growth )的主要动力。 他形容,大部分人都期许有学习、成长机会,职业流动/升迁的需求,相当于人们对社会阶层流动向上的渴望。 他表示政府将继续同劳资政协作伙伴紧密合作,确保所有国人能全心投入发展自己的事业,包括较年长、现有工作受科技冲击以及工作性质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员工。 去年有3万多名求职者在人力部的应变与提升计划下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当中有四成人士仍在新岗位上工作。 她承诺该部接下来会着重于提供这群工作者,诸如职业辅导、联系网络和针对性培训等,更多开拓新机遇的资源。 同时,她提及专业人士转业计划(PCP)如何继续协助专业人士高管和技术(PMET)群体,适应新工作和新成长的领域。 她以60岁的商务顾问自由业者陈金有(译音)为例,在去年成功转入电讯科技领域,也证明并非只有年轻人才能拥抱科技行业。 “只要有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本身也愿意去适应,我们的雇员们获得更好工作和薪资有更好前景。” 转业计划并非适用所有人…

李玮玲炮轰一再重复总理不实指控 官媒只字不提

日前,总理妹妹李玮玲炮轰,本地一家主流媒体一再重复其哥哥李显龙对李显扬的“不实且可耻的指控”。 他在其脸书也驳斥,指李显扬涉及诈欺父亲以在遗嘱中获得更多份额的说法, “根本就是说谎”,不过李玮玲未指名道姓是哪家媒体的报导。 不过,李玮玲的指责,似乎“有迹可循”。本月9日,《海峡时报》跟进林学芬诉讼一案,提到律师公会聘请高级律师暨WongPartnership副主席陈志明来处理此案,意味着陈志明将与为林学芬辩护的前总检察长温长明对决公堂。 《海时》的这篇报导也提及,总检察署在今年一月投诉到律师公会,质疑林学芬作为专业律师,在为李光耀准备最终遗嘱一事,有失职之嫌的表面证据。他的丈夫李显扬也是遗嘱的受益人。 “李显扬在最终遗嘱的份额有提升。”报导续称,李显扬称林学芬从未担任父亲律师,最终遗嘱有柯金梨负责,但后者已否认。 然而,《海时》的报导却没有注明,所谓“李显扬的份额提升”的论点,是否来自总检察署的指控。(事实上,这是来自李显龙总理在2017年代宣誓声明中,在他的前律师黄鲁胜建议下,作出的指控。) 在2017年成立的部长委员会,李显龙的宣誓声明指责,林学芬有份参与最终遗嘱的拟定。李显龙直指,弟媳林学芬身为利害关係人,直接参与遗嘱的订立“耐人寻味”,並且“似乎涉及利益衝突”。 对此,李玮玲在其个人脸书透露,2012年,父亲确有打算在遗嘱中分给他较多的份额,但是在2013年,又重新回归到公平分配的决定。 根据李玮玲的说法,柯金梨在2015年6月,曾致函给他们三位兄妹,指出父亲同意把所有遗产平分给三位子女。“最终遗嘱如此确定。我们拿到平分的遗产,不多也不少。” 有趣的是,一直都有跟进欧思礼路故居议题和总理家族纠纷的官方媒体,不论是《海峡时报》、新传媒还是《今日报》,似乎选择性地忽略掉李玮玲的贴文,官媒报导只字不提后者做出的反驳。

428齐聚芳林公园 公民发声关注“防假消息法”草案

一群志同道合的公民,将在本月28日下午3时至5时,齐聚芳林公园,对政府即将推行的《防止网络假消息及网络操纵》法案,表达他们的关注。 上述活动是由本社、公民组织:功能八号氏族会、社区行动网络(CAN)和“尊严”(MARUAH)联合召集主办。 聚会已获得国家公园批准,主办方欢迎关注我国公共舆论空间与言论自由的民众,参与将在4月28日举行的聚会,一同表达我们对新法案对公民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理性的讨论。 届时,本地时评人梁实轩、Khush Chopra和政治工作者毕博渊也将在现场主讲。本社脸书也会实况直播聚会现场。 本月1日,《防止网络假消息及网络操纵》法案在国会经过一读。新法案赋予政府更大权力,可强制发出假消息的个人/网路平台,更正或撤下假新闻。不愿遵守指示的机构,可被判罚款高达100万元。 此外,恶意散播假消息、损害公共利益者,可被判坐牢长达10年、罚款最高10万元。 根据该法定义,任何包括论述、图像影音、数字或符号的声明,若整体或部分含有误导或不实,都属假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中并没有阐明,政府或相关机构如何定义、裁定如何归类假消息。 本地公民组织对于该法赋予政治职务者相关广泛的权力,感到担忧。功能八号氏族会就指出,法案几乎合法化了任何形式的审查。缺乏明确的功能标准定义,任何部长或公仆,都可以被指派为“主管部门”,有权力发出诸如要求更正、删除文章、停止通信、封锁、目标性更正、总更正指示、公开发信者网络位置、禁止令等等。 人权律师拉维也忧心,假设政府本身,涉及借用官方媒体散播假消息,有关法案却没有明确途径让公民挑战政府决定。在该法案第61条文下,部长还能发出“免死金牌”给特定人物或机构,例如官方媒体不受法案的对付。 媒体研究学者施仁乔教授则担忧,防假消息法产生的寒蝉效应远甚于现有的诽谤法。只要政府认为“公众对政府信心遭削弱”,或者有散播群体间敌意和仇恨的威胁,该法赋予更广泛的权力来抑制批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