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在国会经过一读,遭来国际”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抨击,该法涉及层面广泛,恐扼杀网络讨论,且部长不应赋予独断权力来裁定消息真伪。

对此,我国律政部在昨日发文告指出,直到人权观察组织准备好捍卫他们观点前,不会作进一步回应。

律政部批评,去年的蓄意散播假消息特选委会召开听证会,也有邀请该组织,但对方不敢出席面对特选会,因为自知他们的观点是“偏激、无法抗辩且毫无事实根据”。

人权组织日前发声明抨击,防止假消息法允许部长,只要认为有关消息不实,就可对全球范围任何网络内容发出“更正指示”,但是,却没有阐明部长是依据什么准则,来判断消息真伪。

“不应赋予部长独断权力”

人权观察组织亚洲助理总监罗博申称,不应赋予部长独断权力,来裁定消息真伪。再者,新加坡政府长期打压对政府、政策和领袖的批评,可见担忧“网络假消息”和“选举被操纵”的说辞是荒谬的。

在新法草案中提及,若部长认为基于公共利益,可指示相关部门对涉散播假消息者,发出更正指示。

新法案赋予政府更大权力,可强制发出假消息的个人/网路平台,更正或撤下假新闻。不愿遵守指示的机构,可被判罚款高达100万元。

此外,恶意散播假消息、损害公共利益者,可被判坐牢长达10年、罚款最高10万元。

罗博申也指出,新加坡政府似乎希望成为仲裁者,来裁定世界各地对新加坡的言论。“这项草案公然公然违反言论自由,侮辱互联网自由,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应立即呼吁新加坡撤回。”

然而, 我国律政部选择不回应人权观察组织的指控,反而提到去年该组织“不敢”出席听证会。

“一开始他们盛意拳拳,但当后来他们得知代表要回答他们对新加坡言论自由的看法,又打消念头。”律政部指出,即便提供旅费津贴,或以视讯会议方式对话,该组织都不愿出席听证会。

去年听证会攻击人权观察报告

律政部指的是人权观察组织在2017年终,发表的133页《杀鸡儆猴– 新加坡打压言论和集会自由》报告。当时蓄意散播假消息特委会,要求该组织出席听证会,提供证据证明报告内容。

这份报告遭到人民行动党政策论坛(People’s Action Party’s Policy Forum)标签为“蓄意假消息”。当时,律政部也攻击该组织不愿辩护有关含有“严重不确实、错误”内容的报告。

除了行动党政策论坛,听证会还找来了以色列籍学者 Gerald M. Steinberg,透过视讯直播,指责人权观察聘用“已有特定意识形态和立场”的人士,选择性地寻找报告佐证。

人权观察:曾致函我国领导,却没人回应

不过,人权观察也在去年3月30日反击,律政部和行动党成员的说法是“讽刺和荒谬”。该组织指出,特选会的动机明显“不是出于诚意”来讨论报告内容,或者采纳该组织依据国际法处理网络假消息的建议。

“如果律政部和特选会成员都已经发表曲解的评论,很难预见我们的讨论会达致成果。”

该组织解释,曾致函李显龙总理、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和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征询其对报告内容的意见。

但直到报告在2017年12月13日发布时,人权观察都没有收到任何官方回应。

该组织揶揄,政府自身并没有对报告提出异议,律政部和行动党却反指该组织不愿捍卫报告观点,显得讽刺和荒谬。

Subscribe
Notify of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You May Also Like

送坐轮椅老人到目的地 外籍工友善举赢掌声

阿叔满载着东西,推着轮椅缓缓而行,看到这一幕一位外籍工友毅然放下手头工作,推着老人家到诺维娜广场Velocity。见到这一幕的网友备受感动,在天桥下拍下照片,将温馨分享到网上。 署名Nicola Peck的网友于周二(11月5日),在脸书上分享了这一幕。 他指出,当时在人行天桥上,看到诺维娜教堂附近,汤申路靠近法院巷工地的一名外籍工人,突然刚下工作走出工地。原来他是在看到一名经常在诺维娜广场,坐在轮椅上进行乞讨的老伯经过现场时,毅然趋前主动帮忙推着轮椅,将老人家送到目的地去。 这一幕令网友感动非常,他在帖文写道“你是否知道,有多少拥有更好的教育背景,且来自更好社会经济环境的人士会做这些?这些人值得我们的支持。” “他们应该享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更高的酬薪。最重要的,他们值得我们尊重。” 网民们纷纷认同其说法,并展现的是人性。 他们也指出,这不仅限于外国员工,但是有些从事低收入工作者,都反而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Workers’ Party introduces final batch of candidates

[youtube id=”pXAjj2Grljc” align=”center” mode=”normal”] The Workers’ Party’s fifth and final batch of…

Resilience package: The year after

by Leong Sze Hian When I was asked if I could 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