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6日,《联合晚报》刊登一则25岁女佣闹跳楼的新闻。报导中描述事件发生在蔡厝港地区的组屋,指出这名女佣爬出八楼单位的窗外,站在墙檐,惊动拯救队人员到场,拯救企图自杀的女佣。

据该报导,记者采访女佣的雇主陈楚萍,后者称女佣名为卡斯罗,来自印尼,在六周前刚来工作,开工不到两天就出现怪异举动,常望着窗外发呆,且只喝水不进食。雇主告知记者,以为女佣还在适应新环境,也耐心教导她如何做家务。

女佣不谙英语,为此雇主以谷歌翻译和女佣沟通。“某次,她看见女佣连洗个碗都有气没力,好意提点女佣,岂料女佣竟趴在沙发上哭了一个多小时。雇主打电话向代理求助,沟通后女佣还是不开心,独自躲在房间角落里缀泣。”

事发当天只有20多岁的雇主儿子和女佣在家,女佣爬出窗外,儿子也尝试劝他入屋并马上报警。警员和民防队员到场,灾难拯救人员则攀绳而下从窗外把女佣就回屋内。惟女佣在企图自杀罪名下被捕。

该篇报导并未引述专业拯救人员或心理医生意见,但却打着:《怪女佣开工两天不进食  第六周竟闹跳楼》的标题,引起维权份子范国瀚不满,谴责该标题太刻薄,女佣面对的是精神压力,但是编辑却设误导性的标题,把她描述成神经古怪、没有理性之人。

“加深对精神患者刻板印象”

“精神健康是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故事只是进一步加深对精神衰弱患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联合早报》也被批评,以耸动标题来骗取读者阅读量,却对社会不同群体缺乏敏感度。

针对有网民评论,常常有女佣闹跳楼,谎称被“鬼上身”,欺瞒雇主以便能早点离开新加坡,范国瀚表示不认同,他认为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家庭女佣面对的情绪和心态,“是不是有无法跨越的苦难?他是不是精神上有很多压力,或者有不敢说出来的恐惧?”

他补充,遽下断语之前,媒体必须推究事理,而不是急于责怪工人。

长工时、不给假日,当女佣奴隶

询及新加坡人是否仍对客工存有不实际的偏见,范国瀚表示,很遗憾地,仍有国人把她们当成现代的奴隶,而政府的政策以及法律似乎也鼓励、怂恿雇主的坏行为。

“女佣剥削和被虐待都是很普遍的。虐待不只涵盖殴打工人或不给她粮食,虐待和剥削也包括过长的工作时间,不给休假日,严格的限制使用手机,或者没收工人的手机和个人财产等等 。“

也是“情义之家”(HOME)客工人道组织前执行长,范国瀚认为要改善现况,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改革规划,包括制定进步的劳工法律,更积极地教育民众,倡导大家重视外籍劳工的权益。

事实上,除了工作压力,民众无法从上述《晚报》报导中看到的,还有普遍女佣和客工们,他们远在家乡的沉重家庭负担、在来狮城前,就必须先支付一笔高昂、不合理的中介费,或被不平等的工作合约绑死,美其名保证他们不会逃跑,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剥削。

范国瀚认为,客工应有权利自由转换雇主。“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自由,被剥削的工人必然会忍气吞声,坐以待毙。如果得罪老板的话, 准证会被割除,工人就立刻被遣送回国。”

家庭女佣也必须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新加坡的雇佣法却未涵盖他们,未能保障这些女佣的权益。

“因此,对于国人和打工族,认为理所当然的基本权益,如:24 小时的休假日,公共假日,病假,这些外籍家庭女佣都不能享有,是很不公平的。“

主流媒体眼中的客工

大部分有关客工的报导,尚属中规中矩,事实上也不乏正面报导,包括探讨本地劳工法令对客工权益的影响,或是本地人成为义工,关心客工处境等等。

然而,大家必须理解,写新闻的媒体工作者也是人,作为每个自由个体,都因过往经验、教育等因素,形成个人主观观点。理论上的新闻100巴仙的客观中立,是不成立的。

为此,不同编辑或记者,对于同样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诠释角度。加上为了推动报纸销量,一些报导可能选择较为醒目(例如红色或黄色大标题)、强烈的字眼,吸引读者眼球。

例如上述女佣闹自杀的报导,也在7月26日刊载在《晚报》头版,在头版八则新闻中,有四则就是关于社会/刑事新闻,打人、砍人被特别放大,三则新闻就占据了上半部版位。这是较偏向“羶色腥”(煽动性、黄色和血腥,即sensatonal)的选材呈现。

另外一则意义不明的报导,指外籍女佣喜欢聚集在地铁地下通道,也特地描写他们在地上摆放食物、“有人搂抱和亲吻”,似乎在呈现一副画面:客工都很“悠闲”,甚至用空余时间公然打情骂俏。

有关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偏见,加深读者对客工的偏见,报导中也未深究,这些客工有权享有工作假日,但是到商场逛街往往有高昂消费,这些客工收入普遍不高,只好选择在公共空间聚集。该报导也没有探究和访问客工,是否愿意或需要更有素质的休闲活动,打发闲暇时间。

此外,往往客工涉及斗殴、犯罪的刑事问题,都会被媒体放大,加深民众认为“客工常常制造社会问题”的偏见。例如上图的邻国《中国报》网站截图,也显示该媒体偏爱以羶色腥来取悦读者。

有关自杀的报导伦理

另一方面,新加坡援人协会也提出有关自杀报导指南,提醒媒体在涉及自杀的报导,不论在标题、用词、呈现手法和图像都需谨慎,避免让读者对企图自杀者产生错误的偏见。自杀报导也不鼓励刊登在头版,避免对其他易受影响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指南也提醒,自杀是复杂行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为此在原因不明朗前,应避免过于仔细描绘过程和细节,暗示或把一些原因与自杀连接在一起。

 

 

最后,在此分享一段由本地社媒SGAG录制的视频:如果把新加坡民众私底下的偏见,直接告诉这些客工,他们会怎么想?客工也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同样为生活、为远在家乡的家庭父母子女奋斗。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默默贡献,但也希望获得公平、合理的对待。我们需要与客工建立平等理性的对话,因为狮城新加坡对这些客工来说,不只要成为繁荣进步的钢筋水泥都会,其中的人情味、文明和平等价值观也是他们心中的典范。

 

You May Also Like

TOC Presidential Face to Face: video preview

Dear Readers, TOC is pleased to announce a groundbreaking forum organized for…

我驻英最高专员驳《经济学人》 坚称“泼马”未钳制言论自由

新加坡驻英国高级专员符祺霞,反驳《经济学人》一则报导中对我国《防假消息法》的批评,指该法未限制言论自由,反之提升公共辩论的素质。 在本月7日,《经济学人》刊载一则题为《新加坡对假新闻打出官方首炮》(Singapore strikes its first official blows against fake news)报导,其中在引言中指有关严苛法令,正好加入了政府打压言论自由的利器行列。 不过对此符祺霞则反驳,该法“加强和维护妥当的公共问责,对巩固民主是必要的”。 她不忘揶揄“在观察到英国和其他地区对此无作为的代价,我们决定采取行动。”…

余振忠当志工分派食物分享心得 受惠家庭捐款回馈慈善机构

早前,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介绍,在疫情下该党成员也积极贡献社会,协助受疫情影响的群体。例如该党前非选区议员余振忠,是货真价实的有牌志工,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准备和分发食物,且打从阻断措施落实以来,就自愿参与每日分发食物。 阻断措施结束迈入第一阶段,余振忠也完成为时两个月的食物派送任务,他在脸书分享心得以及参与这项工作的缘由。 “4月6日,一个给社区提供必要服务的组织问我,是否可以动员义工隔天早上8点帮忙分派食物。由于当时阻断措施实施,该区的所有居民委员会(RC)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停止了分派食品。于是隔天我们开始了,先从80包着手。” 三周后,余振忠接到电话,得知其中一名志工入院了,虽然他对后者负责的地区不太熟悉,但仍毅然接受。 ‘第一个地点的工作已经有居民帮忙处理。在新地点刚开始的第一周,情况非常棘手。当我们逐渐与接受食物的家庭熟络后,我们鼓励他们参与,并带头分派食物给这一区的家庭。” 经过一番安排、解释如何有效处理分派食物的流程,第二个地点从第二周开始后就顺利进行了,由两个居民负责。然后,他们也发现附近也有需要食物的家庭,于是开始了第三个地点。在那儿,我也找到几位居民,帮助有需要的邻居。 从开始的80包食物,到后期他们已增加到400包在三个地点分派。 “最令人感到欣慰与满足的是,居民能够自己自主做这件事。开始时我最大的忧虑是我们的食物分派作业是否可持续下去。最高兴的是看到居民自己进行分派,并看到他们感恩的情意。” 受惠家庭捐款慈善机构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接受食物分派的家庭还捐款给提供食物的慈善机构。一位退休的居民说,政府给了他600元,他捐去150元,希望能为一些比他更需要的人提供食物。 “另一人给了我50元的昇菘购物券,我收下了同时把相等的现金捐给了慈善机构。还有更多同样感人的故事。这些多数居住在租赁单位的居民回馈给慈善机构,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可能会更需要。” 在阻断措施结束的第一阶段,原来的食物分派计划将回复。有居民的参与,该计划可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