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前,贸工部长陈振声在国会答辩环节,谈及人民生活负担问题,认为通货膨胀在受控制水平,也对于如何减轻生活成本,也列出八大招应对。
“没有单一的衡量方式,能完整反映个人面对的“生活费”压力。因为大家需要和想要的不同,理想持续变化,而理想和对未来经济能力的预测之间村有潜在落差。”
他认为,不同群体如退休人士、中产阶级、低收入者和有孩子的家庭,关注的层面不同,例如退休人士和家庭关注医疗负担,有孩子的家庭注重奶粉钱和教育成本,有些家庭则想实现购车或购物的梦想。
他补充,虽然一些物价造成的实际影响不是最大,但会造成“不成正比的心理冲击”,例如水和交通是日常必需品,水电近期调涨,就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
言下之意,似乎是说明基本必需品,水电、交通成本调涨的实际影响不是最大,只是“心理作用”。陈振声解释,2007-2012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增幅为4巴仙,但是2012-2017年仅平均0.6巴仙,预计今年CPI所有商品通膨增幅只有0.5-1巴仙水平。
他也阐述,国际燃油价格、食品价格,全球经济走势也会影响本地商品成本。不过,基于租金下调,住宿开销相信会持续下降。政府仍会继续监督本地物价。
虽然政府调涨水电费已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有点喘不过气,不过陈部长对于如何减轻大家生活负担,早已谋计在胸。他提出了八大招,包括提高新加坡经济竞争力、扩大食物、水和能源等基本需求资源的供应源、提供辅助计划、简化做生意成本和教育消费者明智选择等。

物价调涨 不仅仅是“心理冲击”
陈部长似乎忘了,基本需求,如水、电的调涨会引起的连锁反应,不论餐饮、加工业、服务业等各个层面,都会跟着调涨,商家会把成本转嫁消费者,水费涨了,咖啡岂能不涨?水费刚在本月才上调,相信民间仍在酝酿涨价潮,令我们质疑陈部长提出的通膨数据,是否也纳入最新的调涨因素?
陈振声说不同阶层有不同的“需要”和“想要”,比如某人“想要”一台跑车,那是对额外奢侈品的追求,姑且不论;但是“需要”却攸关一个新加坡公民的生存、有尊严地活着、三餐是否能维继,对于一个已经三天没吃饭、遭遇不幸的人,一般我们不会问他为何搞到如此地步,必然是先解决他迫切的生存问题:给他点吃的再说。
但是,当基本需求的成本提高了,老百姓要付出更多才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还了水电费、缴付公积金、终身护保等,解决了“需要”,试问还有能力再追求“想要”吗?或许可以,但是物价节节攀升,只会让最基层百姓,想要摆脱贫穷达成个人理想的门槛,越来越高。
新加坡生活成本全球最贵?
《经济学人》智囊团(EIU)针对全球133座城市的生活成本进行调查,对比150种生活物品,发现新加坡的物价比起纽约贵了16巴仙(以纽约系数100作为基准)。
其他前十名的城市则包括香港、首尔和悉尼,而法国巴黎位居第二。
不过,该报告将汽车计入生活成本,加之有不少是奢侈品如高端公寓、红酒、香烟、高档餐厅用餐费用等, 自然推高系数,再者其作者乔恩.戈斯塔(Jon Copestake)也承认该指数的局限性,比较像是针对欧美外派员到新加坡工作的指南。
但即便如此,新加坡即使不算全球最贵,生活成本比周边区域还要高,是全球最贵城市之一,是不争的事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百姓是政府一系列政策下,最直接感受生活环境改变的群体。
不似在象牙塔内的精英高官,新加坡国民在街头打拼,磨练出火眼金睛,如何省钱是基本生存技能,比如哪里有2.50元的鸡饭、哪里的蔬果有便宜优惠等。但是水电费调涨后,商家的运营成本也跟着涨,目前,一杯饮料大致已从1新元起跳,涨价的连锁反应,绝非部长所言的“心理冲击”那么简单,而是对人民生活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