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中国正式启动新法规,不再从西方国家进口“洋垃圾”,使得英国等国家在处理回收垃圾方面出现危机。 为了舒缓囤积的回收垃圾压力,英国已经增加对中国以外国家的垃圾出口,包括请马来西亚协助回收处理塑料废品。目前对马国的塑料废品出口,已经增加到三倍。 根据国际回收局估算,马来西亚2017年废塑料进口量达到近50万吨,比2016年的28.8万吨增加超过50巴仙。 得益于中国“洋垃圾”禁令,位于柔佛的兴业工业集团,废塑料回收量也比过去提高28巴仙。 创办人暨董事经理谢建豪乐观看待垃圾回收产业,坚信“没有塑料污染问题,而是全球无视废塑料的问题。”他的公司每年可处理4万吨本地和进口废塑料,是大马五大塑料循环企业之一。 废塑料有价值 谢建豪看好回收产业前景,认为政府和民间应重新审视其中的商机。以兴业集团为例,该公司将废塑料加工成塑料颗粒,成为塑料水管、工具、家电、家具等产品的塑料原料。 “有太多有价值的成分在回收废品里,如果你思考如何把这些成分提取出来,变成其他有价值的产品,你会对环境污染和回收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记者“访问时,这么表示。 不过,考量到国内大体废塑料循环产业还不成熟,若超过国内可以处理的负荷,也同样引起环境问题,对此马来西亚政府对于吸纳国外垃圾,仍有所保留,甚至在今年五月,停止发放废塑料循环营运执照。 根据国际回收局数据,越南的2017年废塑料进口达到50-55吨,比起2016年提升62巴仙;泰国和印尼也各提升117巴仙和65巴仙的进口量。 忧环境灾难 东南亚国加强管制 然而,这些国家也担忧本国环境被垃圾淹没,反而制定更多环境安全规范,例如泰国对于进口废塑料征收税务。 基于国内的垃圾增多造成环境负担,同时有意改善经济产业素质,中国实施“洋垃圾”进口禁令,禁止进口包括塑料、纸制品和废纺织品等24废料。 过去,英国每年送50万吨废塑料,交给中国回收处理。据汤森路透基金会数据,2016年,全球有近7百万吨、价值37亿的废塑料,从欧洲和美国出口到中国,占全世界废塑料进口额的56巴仙。 全球有80亿吨废塑料,其中只有9巴仙获得再循环,意味着有近80巴仙都直接成为垃圾,倒入土埋场或者成为海洋的污染源。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施仁乔(Cherian George)教授,警惕领袖、公民组织都要小心监督有关打击假新闻的立法过程和法令内容,因为当权者可以假借反假新闻法,进一步钳制新闻和言论自由,打压异议分子。 施仁乔说,他更愿意称呼假新闻为“错误或虚假讯息”,他承认不实讯息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和损失。 假消息引发信用和道德恐慌,人们很快就下定论必须立法保障社会免受伤害。施仁乔不否认法律对于遏制假消息散布的功能,立法可以是打击假新闻的方案之一,但是他更关注法律本身一视同仁,不遭当权者滥用。 “政府说谎伤害更大” 针对不实消息、指控,各国都有相应的法令,但我们需要确保法令定义更清楚,不应过于模糊,给予的惩罚应合理与罪行相对应,不可能部落客不小心转贴一则假新闻,就要重罚判监他10年。 再者,有关法律应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只是针对民众、异议分子,政府要员也不能例外。“历史显示,掌握国家机器的当权政府,发布假消息造成的伤害最大、影响更广泛。” “我不是影射任何高官领袖一定会撒谎,但是假消息的伤害程度多大,也取决于手上握的权力。因为社会上没有任何个体、组织的权力,会大过掌权政府本身。” 他直言,亚洲政府包括新加坡政府,都有制定狭隘定义、钳制性恶法的不良记录,赋予政府相当大的权力,但是没有其他单位可以制衡、监督政府。 若要立法管制假消息,任何国会议员、媒体和公民组织要很小心监督,因为这类法律很可能被用来对付异议者和任何反对政府的声音。 法令让政府自己来决定什么才是“假新闻”,但是当政府自己发布假消息时,就会出现非常棘手的司法问题。 由美国东西方中心于新加坡举行的2018年国际媒体研讨会,获得超过350名来自30个国家的媒体工作者和学者出席,商讨在科技和现代环境下的媒体处境。 施仁乔与新加坡交通暨通讯高级部长贾尼布杜切里、新加坡报业控股总编辑华伦费南斯、脸书东南亚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公共政策总监陈耀文(译音)以及主持人暨亚洲媒体计划总监托本斯提芬,针对打击假新闻课题,进行讨论。 媒体专业破解假新闻 施仁乔也对于新加坡主流媒体,针对政府打击假新闻的立场表达失望,“他们似乎一边和自由意志的猛兽对抗,另一边把手往后自缚:请政府约束我们吧。” 他认为,媒体合理的立场,应该是呼吁政府放松这些钳制,让新闻从业员有更多的空间,行使他们的公信力和专业技能,去求证、破解假消息,为民间传达确实的信息。 没有要求更多自主权,新加坡媒体没有争取更多自主权,反而是非媒体领域的公民组织,在为新加坡媒体的自由而奋战,令施仁乔感到吊诡。 新加坡报业控股暨《海峡时报》总编华伦费南斯,则不认同施仁乔以上说法。 “我们可从没有要求任何人来束缚我们,我想施仁乔已经误解了新加坡媒体的立场,我们要求政府更加开放、透明,特别是对于一些攸关民间利益的数据、资讯,要求有更多的访问权,才能更平衡、准确报导讯息。”
无桩脚车出租公司oBike透过脸书公开宣布,基于预期在履行陆路交通管理局规章将面对困难,现有营运模式难以维持,为此终止其在新加坡的业务。 oBike在文告中宣布该公司的脚车出租服务,将在6月25日停止营运,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其用户感到错愕,特别关注是否能顺利获得押金退款。 oBike在文告中宣布该公司的脚车出租服务,将在6月25日停止营运。 “我们坚信脚车出租服务,有助改善交通系统和提供使用者出行便利,遗憾政府新规章与我们理念相违。” oBike强调,上述决定并不影响oBike在新加坡以外区域的营运。拥有oBike超级会员卡的成员,仍可在新加坡境外使用我们的服务。 oBike声称,用户仍能透过合作伙伴GrabCycle继续使用该公司的服务,惟后者已澄清,基于oBike已终止业务,GrabCycle的应用程序从本周一起,也将无法使用oBike脚车。 oBike公司自2017年1月起进驻新加坡,该公司也向100万新加坡用户致谢。 陆交局严打违规停放脚车 陆交局限定所有脚车出租服务提供者,须在7月7日之前申请执照,否则将无法在公共场所营运。该局将审核各公司的申请,并在9月份发出执照。 政府今年五月修法规范停车场所法令,严打违法和随意停放出租脚车的缺德行为。 上述执照用以约束租脚车用户,需扫描设立在指定停车地点的二维码,证明他们已把脚车停放妥当,若随意把脚车停在其他地方,将被继续征收费用。 脚车出租公司也必须暂停违规用户的使用权。不遵守陆交局规章的公司,将被罚款10万新元、裁减脚车数量、被令停牌甚至取消执照。 租户违规停放脚车,也将连累公司遭政府取缔,无形增加公司营运成本和责任。不过,据了解其余公司脚车出租公司仍有意继续申请执照。 共享服务遭滥用 方便变成不便 脚车出租服务虽提供用户便利,只需透过手机扫描,即可借用脚车出行前往目的地,避开堵车也减少路上车辆,成为更环保的出行选择。 然而,一些用户使用后就随意把脚车丢弃在路旁、不适合的地点阻碍他人,甚至是水沟里,早已引起民众诟病。有者把脚车据为己有,或是蓄意破坏脚车,都造成其他使用者的不便。 共享脚车的出发点虽好,却也曝露大都会人的自私丑态,教育民众更文明地共享社会资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